青岛、济南、烟台、潍坊“四强”经济地位不可撼动,是全省稳经济的“基本盘”,其中烟台保持全省经济增速首位;临沂、济宁等经济大市也正奋力追赶,均提到工业过万亿的目标;菏泽、滨州、聊城等市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,为《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》收官奠定了基础;枣庄自2022年首季度以来,经济增速保持着对同期全省均速的稳超,进一步提升山东争先进位经济体量“门槛”,全域拼经济推动山东为全国经济大局多做贡献。
不过,数据上的表现并不能完全体现城市发展成色如何,增长波动考验着众多城市的发展韧性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,“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”为稳经济“护航”,向内挖潜做好消费大文章等成为城市向好发展的关键增量。
工业“压舱”,大市挑大梁
近年来,山东创造性谋划实施工业经济“头号工程”,高标准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,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速效并进、量质齐升,全省工业大盘持续筑牢夯实,为经济社会稳定向好做了重要支撑。
反映到数据层面,今年前三季度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8%,较上半年提高0.1个百分点,高于同期GDP增速。
山东16市,也有类似特征。以三核之一的烟台为例,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3.52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6.4%。其中,第二产业增加值3412.31亿元,增长8.8%,为三产增速最高。同期,烟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.9%,位居全省前列。
提出“工业产值过万亿元”的临沂,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更进一步——前三季度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7%,第二产业增速同样为三产增速最高。
发力“头号工程”,不止让经济运行有了稳定抓手,也促进了淄博、枣庄等资源型城市转型,推动城市发展焕新。
前三季度,枣庄地区生产总值1936.02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7%,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增速0.1个百分点。
如果放大时间线,自2022年首季度,尤其是伴随《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等重磅文件实施后,枣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节奏,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直高于同期全省均速。
此期间,“新能源电池名城”声名鹊起,这道出了支撑枣庄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。
(10月23日,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开幕·图源枣庄市人民政府官网)
褪去“煤城”印记的枣庄,将新能源产业确立为“首位产业”,锚定“强工兴产、转型突围”目标,构建以“两高四新”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“6+3”现代产业体系。截至目前,枣庄新能源企业发展突破270家,总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。
当前枣庄首位产业正处在产能爬坡阶段,伴随吉利、300207/ >欣旺达(300207)等重大项目陆续投产,新能源产业对当地工业增长贡献会不断增加,这无论是对枣庄可持续,还是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而言,意义远超数据。
无论是想实现全年发展目标,还是工业经济稳定向好,都离不开经济大市挑大梁。
这一点,济南无疑是个代表。今年前三季度,济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,达到10433.7亿元,其中,第二产业增加值3298.8亿元,增长5.9%,高于同期GDP增速0.5个百分点。
特别是,工业“含新量”变化明显——前三季度,济南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增长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.7%,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.1个百分点,新动能培育成效明显。
消费主引擎,文旅锻造新支柱
前三季度,滨州、日照等GDP增速超全省均速的城市,在经济数据层面有个共同的特点—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其同期GDP增速,同样也高于同期全省该指标增速。
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“主引擎”,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。
今年以来,在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共同作用下,全省各地消费需求稳步释放,消费市场扩容提质,保持稳定增长态势。
滨州、日照等城市正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以日照为例,前三季度,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1.01亿元,增长7.1%。其中,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69.05亿元,增长12.1%。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7.6%、183.1%。汽车类零售额增长9.5%,其中,新能源汽车增长25.6%。
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山东民众文化、旅游、体育等消费日益普遍,享受健康、养老、托幼、家政等多元化服务日益便捷。
时下虽已过旅游旺季,威海火炬八街依然人流如织。今年年初,威海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行动计划》,聚焦文旅惠民、引客入威、供给优化等领域,推出19条专项措施,为文旅消费全面繁荣注入强劲动力。
统筹推进的89个重点文旅项目,截至9月底已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80.2%,不少项目落地见成效,推动威海文旅市场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。
)
将文旅产业“锻造”成支柱产业已是山东各地发展共识——近年来,山东以“好客山东”品牌引领,形成以省、市、景区、文旅专项细分为支撑的丰富文旅品牌体系,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浪潮中,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,文旅产业潜力不断释放,成为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的引擎。
2024年,山东接待游客9亿人次,旅游收入超1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0%和12%,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,重要支柱产业地位逐步彰显。
“牡丹之都”菏泽正全力构建“一核两区一带”文旅格局,即以世界牡丹文化旅游核心区为引领,建设鲁苏豫皖交界区休闲度假目的地、水浒文化旅游目的地,并深度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。通过差异化开发“牡丹、水浒、黄河、红色、农耕、祖源”六大资源,形成菏泽独特竞争力。
围绕擦亮“牡丹之都”名片,菏泽构建了“节会+景区+文创”立体化发展模式。第34届牡丹节期间推出《只此青绿》等20余项高品质活动,7大牡丹园接待游客增长34.3%;今年“五一”,菏泽因牡丹热度涨幅达167%,跻身全国小众城市TOP4。
菏泽计划到“十五五”末实现年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、旅游收入超400亿元,让菏泽从文化资源大市真正蝶变为文旅产业强市。
全域拼经济,民营经济有更大作为
“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,确保‘十四五’圆满收官”,这是近期山东各地市委常委会分析研判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,安排部署下步重点任务时出现的高频词。
发展指标上或许有高低的差异,但拼经济的劲头16市均是“满弓”状态。那么落脚点除了发力“头号工程”、塑强消费主引擎之外,前三季度数据层面又给出哪些发展建议呢?
民营经济展示了更大作为。在外贸领域——前三季度,济南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两千亿元,达到2056.4亿元,同比增长28%,高于全省增速22.5个百分点。其中,民营企业6565家,实现进出口1228亿元,增长18.3%,占59.7%,外贸“主力军”作用突出;
在投资领域——前三季度,枣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.4%,高出全省同期超9个百分点。主要领域中,民间投资增长10.2%,民间投资占比达58.8%,较上年同期提高2.6个百分点。
毫无疑问,民营经济发展好,山东各地才能发展更好。当下,很多城市已开始进一步行动起来。
近期,山东多地迎来“企业家日”、举办企业家大会,与会者多是民营企业家。
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当前既面临国际竞争加剧、需求收缩的挑战,也迎来政策红利释放、新质生产力崛起的机遇。
在此背景下,精准对接民营企业家发展诉求,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,既是各地应对挑战的务实之举,更是擘画未来的战略之策。
以潍坊为例,近年来,潍坊以改革厚植兴商沃土,护航民营经济,持续创新工作机制、完善服务体系,全力破解发展难题、塑优营商环境。
如今,潍坊民营市场主体突破146万户,贡献了全市六成地区生产总值、七成投资、八成税收、九成就业和99%的市场主体,民间投资占比83.9%,连续14个月保持全省第1。
近年来,东营立足产业禀赋和基础优势,聚焦“两个健康”工作主题,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,聚焦民营企业转型痛点与发展诉求,创新构建“金融助企、数智赋能、梯度培育”三位一体服务体系,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,旗帜鲜明地为企业“撑腰”“站台”,有效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、创新弱、转型慢等瓶颈问题。
民营经济在东营发展势头迅猛——在发布的“2025山东民营企业百强”系列多个榜单中,东营入围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。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以“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”“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”的战略部署,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做强做优做大考验着各地的智慧。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也给各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