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好的招商引资是让企业相信,在这里,时间能变成产值,创新能变成利润,今天种下的小树苗,明天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。
营商环境不是简单的“给企业好处”,而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。浙江“最多跑一次”、北京“一业一证”、广东“秒批”清单……表面看是流程再造,实质是政府把资源配置的主角让给市场。政府“退一步”,审批环节、交易成本、制度性摩擦同步下降,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便“进两步”。
很多人只看到政府让渡了“权力红利”,却忽略了由此带来的“税源红利”。企业“少跑腿”省下的时间成本,都会转化为投资、产值、利润,最终变成政府的持续税源。营商环境不是“让利”,而是“蓄水”;不是“今天少收三五斗”,而是“明天多收三五船”。
经济下行压力下,有的地方病急乱投医,招商时“拍胸脯”,落地后“拍脑袋”,企业一投产就遇上“翻烧饼”式政策。这种“开门招商、关门打狗”的短视,比高房租、高人工更可怕。真正的营商环境,是让企业对未来有“确定性预期”:今天签的合同,十年之后依旧算数;今天承诺的补贴,换了领导照样兑现。政府守诺,企业才敢长期布局;政策稳定,产业才能根深叶茂。
营商环境像空气,只有新鲜度,没有保质期。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标尺,已经从“办事快不快”升级到“成长顺不顺”“退出易不易”。只有用制度把“亲”“清”政商关系固化下来,把“有求必应、无事不扰”写进规章,才能让企业放心“生根”,安心“发芽”。
经济学家科斯说,交易成本决定市场边界。营商环境就是全社会总的交易成本。政府每一次自我革命,都在为企业扩张边界;企业每一次轻装上阵,都在为政府积累税源、就业和繁荣。只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政企之间才能从“你争我夺”的零和博弈,走向“你中有我”的共生共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