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新闻类别 |
 |
|
房价要想停涨地价必得先降
来源:日照黄页网房产频道 发布时间:2013-1-18 8:10:03 阅读:1340 次 |
1月21日,北京两会即将召开,这是十八大后首次北京两会,所以特别引人关注,其中的热门词汇除了医疗、教育、交通之外,恐怕就是房价和楼市了。在两会之前,本报也采访了多位房地产行业的专家,他们虽然并不全是代表委员,但对房地产政策都有话要说。 关于控制地价陈宝存:要鼓励开发商加快土地开发速度 “从市场的角度,我们当然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促进楼市发展的政策,但现在看来很难实现。”全经联研究院副院长陈宝存对记者表示。 在陈宝存看来,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,必须加大商品房的供应。 但是从2012年年底的土地交易市场来看,包括通州台湖地块,仅楼面价都接近一平米万元。这样一来,五六环的房子都要奔着一平米三万元快速上涨。 所以政府必须要加大土地供应,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天价地块出现,开发商建成商品房后价格也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。 同时政府应鼓励开发商加快土地开发速度,而不是再出台政策遏制开发商的积极性。 不过,目前遏制购买力的政策已经由从前的“鼓励自住”变为“鼓励自住和改善性需求”。 在陈宝存看来,2011年出台的一系列楼市政策都有些“剑走偏锋”的感觉。就像是给楼市“打麻药”,治标不治本。 聂梅生:解决房价问题从土地制度上下手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名誉主席聂梅生最近在忙一件事,那就是给即将在3月份举行的全国两会准备提案,她透露,提案还是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。“土地‘价高者得’怎么能不推高房价?”聂梅生表示,虽然现在土地上市实行“招拍挂”的方式已经有了一些改进,比如除了竞价还要竞保障房面积等,但是最终还是“价高者得”。 她认为,“招拍挂”还是有改进的空间。同时,聂梅生在解决土地供应环节供需紧张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 聂梅生一直认为,现在房价很大一部分与地价有关,但只有政府的一只手在操控,如果市场的手能把这一部分释放出来,双轨制供应土地,比如一块地是政府的,另一块地是集体用地小产权,通过比较竞争,开发商争得用地,这就是同地同权同价,可以形成交换。 而现在一提到小产权就要消灭,是不合理、不合法的,永远把这部分土地排除在外,也就解决不了这部分人的住房问题。 她认为,土地要同地同权同价。城市的土地被占用,会取得相应的赔偿。农村的土地被占用,没有流转,也就没有资产,没有原始积累。这部分人进入城市以后,不可能有交换的对价。 除了土地交易方式、供应方式可以改进之外,对于土地出让一次性征收70年租金,也就是现在的土地出让金方面,同样值得有关部门商榷。 关于保障房建设顾云昌:保障房要落实到人而不是房子针对即将召开的北京两会,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,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思路已经明确了,就是差别化的调控政策,比如差别化的税收政策、金融政策等。所谓差别化,就是要对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。 顾云昌告诉记者,现在需求大致分三种类型,第一种叫做投资投机性需求,现在的政策是遏制的,但是要把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区别开来;第二种叫做刚性需求,这其中包括首次置业和改善型需求,要支持合理的刚性需求;第三种就是保障性需求,要尽可能满足保障性需求。在谈到保障房需求的时候,顾云昌特别提到,如果政府要进一步改善调控的话,应该从抓套数即建成多少套或者开工多少套,转变成能解决多少困难家庭的要求,将家庭的保障程度作为考核指标。他认为,现在都是统计建成了多少、开工了多少,完成了就是完成了。而老百姓感觉到的是“建多少跟我有什么关系”,老百姓更关心的是“几年内我的问题才能解决”。 因此,要真正做到建“以人为本”的保障房,针对这样的情况,可以做个明确的规定,比如排队不能超过多少时间,统计出今年一共有多少人排队,今年解决多少、明年解决多少。归根到底,就是要落实到人,而不是落实到房子。 苗乐如:北京的保障房要占到全市六七成 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、北京市政 协委员苗乐如认为目前的楼市供应结构有值得改进之处。“一线城市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和压力,需要我们有一个全面的对一线城市基本的制约因素的认识。那么,实际上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差别在哪?矛盾来源在哪?”苗乐如表示,来源于需求的量度不同和可以供给的量度不同,一线城市最大的需求不仅仅来自原住民,更多的是市场开放后寄居的外来人员的需求量造成了需求的增加。 相应来说,外来的需求比较强的购买力拉动了价格的上升,包括限购之后,租金也在上升,因此对于北京来说,需求是无限的,但是资源是有限的。北京就16400平方公里可用的住宅,这样的一个规模也是有限的,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,解决这个矛盾不能简单地去说供求,因为这永远是很难匹配的。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调整结构,一方面根据北京的情况,合理地确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模、数量、类型。直率地说,北京的保障房比重会远远高于其他城市,应该说是新加坡的模式,就是保障性住房应该占到全市的六七成。另一方面,市场本身怎么办?北京还有一个人口环境资源的支撑度,不能说谁都让来,其实还应该合理配置资源和承载能力的作用,通过商品房的价格和成本合理引导人口进入的规模和速度。 因此一线城市不能单单讲供求,而是应该区分两种体制下是如何实现的。如果简单地因为购买能力增加就要扩大供给,土地资源是有限的,这样是不匹配的。 文/记者张媛孔令薇
|
|
|
|
|